藝術療癒與親子關係 - 藝術治療師Esher分享
- Feb 05, 2021
- LiFiT
文/ 藝術治療師 Esther Kuo
由英國學者John Bowlby (1988) 所提出的「依附關係」理論經常被拿來討論親子關係的發展。剛出生的嬰幼兒需要依附親人,但嬰兒並非單純是接受者,親人也不只是給予者,而是彼此學習與了解的過程。孩子在過程中會逐漸發現自己是重要的,也慢慢開始信任周遭的親人;親人則漸漸進入孩子內心,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潛能。一個擁有安全依附的孩子,在成長過程中能擁有較高的自尊與自我肯定能力,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,願意相信、關心他人,也有較佳的情緒調適能力。
當孩子開始自主地探索世界時,也是他更想去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時候,這時候的孩子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幻想,因為他們想要分享內心的想法。當言語表達有限,孩子們內心充滿了想說的話卻苦苦無法說出時,他們會用其他方式盡可能地去表達,藝術療癒活動就是這樣一個新的方法,為孩子和家人開啟一扇彼此互動的門。
遊戲可以說是一種孩子用來自我表達最直接的方式,而遊戲經常包含在藝術療癒活動中。藝術療癒活動提供不同媒材、寬廣的空間與自由的創作方式,讓孩子展現出創造力,並且學習與人互動。親子導向的藝術療癒活動,不只讓孩子享受作畫的樂趣,更將重要的家人包含進來,使孩子能和父母一起玩耍,這是非常令孩子喜悅的一件事。孩子能使用簡單的語言,以及豐富的圖畫來表達,而父母親也能透過口語方式來鼓勵或回應孩子,又或者直接透過塗鴉來和孩子遊戲,這樣特別的表達方式,加強了親子之間的正向互動,也加深了彼此間的歸屬感。
案例分享:
小米是現年四歲的女孩,綁著兩個長長的髮辮,在她轉動頭看著媽媽時,辮子會隨著擺動,顯得很有精神。但活潑的造型卻掩蓋不住她對陌生環境的害怕與緊張,還有不願與人互動的拒絕態度,小米的媽媽和小米很親近,卻無法完全了解小米的緊張與擔心是來自何方。小米過去很喜歡塗鴉,在上了幼稚園中班之後,突然變得討厭畫畫,也不願塗鴉。媽媽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帶小米來上藝術療癒課程,在課程中,媽媽終於再次看見小米那顆純真的心。
剛開始上課時,小米不願意說話,她會先跟媽媽說悄悄話,再由媽媽傳達給治療師。治療師接納小米想保持距離的狀態,也尊重小米不想直接溝通的對話方式,這讓小米稍微放下心防,開始願意創作。當天的主題是「海底世界」,小米卻不斷用色紙撕出一個又一個三角形,雖然看似與主題無關,但那正是小米想要表現的世界,一個充滿大大小小三角形,特別又穩定的世界。治療師看見她製作三角形時的困難,就像是想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想法,卻找不到方法時的負面感受。原來,在小米的心中,有這麼多想要說出的話語(三角形),但自己的緊張讓她卻步了。
安全的環境使小米可以創造屬於她的海底世界,讓媽媽看見。治療師協助母女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見新的互動可能,也讓她們對彼此了瞭解有了一個新的轉變。